时值季末年中,全球各国纷纷公布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指数,包括中国和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在内的PMI数据都呈现疲弱迹象,这或许预示全球范围内的宽松政策在下半年可能会来得“更猛一些”。
各国PMI竞相走弱
7月1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6月份PMI为50.2%,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最低值。但昨日上午汇丰公布的中国PMI指数则为48.2%,连续8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
中国的近邻日本于上周五公布6月份PMI数值,经季节调整后为49.9%,为去年11月以来最低,同时也是自那时以来,PMI首次降至50%的荣枯分水岭之下。
比这两个东亚国家情况更糟,周一欧洲各国也纷纷公布本国PMI数据。除瑞士PMI为48.1%,有触底反弹趋势外,各国基本都创下年内新低。
其中意大利6月份PMI连降11个月至44.6%,西班牙则降至41.1%,创2009年来的新低;而德国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6月份PMI也降至了三年来的最低值45%,法国情况稍好,6月份终值为45.2%;希腊为40.1%,比上月回落3个百分点。
英国6月PMI尽管从5月的三年低点45.9%升至48.6%,优于市场预估的46.5%,但数据仍连续第二个月处在荣枯分水岭50%的下方。
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而制造业对于衡量各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而且关系到就业市场的稳定,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萎靡的情况下,可以被视为经济复苏的体温表。
与上述徘徊在荣枯线以下或者接近荣枯线的国家相比,包括印度、巴西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6月份的制造业表现相对令人满意,分析认为,这主要受益于两国较早地采取了降息政策。
印度6月份PMI终值为55%,为四个月来最高,继续维持其三年来高于荣枯分界线的纪录;另外巴西同样受益于其连续多次降息的刺激政策,6月份PMI扭转了5月份8个月的最低纪录,从原来的52.4% 上升至52.7%。
尽管这两个国家似乎状态尚好,但也有数据令人紧张,印度海外需求疲弱导致新增出口订单增速降至2011年以来最低。
不过与上述国家相比,美国6月芝加哥PMI为52.9%,略高于预期水平的52.5%。5月份该数据一度获得两年半低点52.7%。
就业市场含隐忧
从就业市场的角度而言,最具冲击力的数据来自于欧洲。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意大利青年人失业率已经飙升至36.2%,创下自1992年来的高位,其平均失业率为10%,正式加入西班牙、希腊的高失业率行列。
而整个欧元区5月份的失业率统计也是创出了自欧元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11.1%。就连一直被认为是欧洲最后堡垒的德国,经季节调整后的6月份的失业率为6.8%,有所上升。
这或许不是最坏的数据,因为制造业的繁荣与否直接决定就业市场,而且具有一定的预警性。中金在其6月2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就指出,就业调整滞后于总需求的回落,当前的就业数据并未充分显示其疲软形势。也就是说,就业数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所以从当前欧洲公布的6月份PMI数据来看,或许到7月底统计6月份失业数据时才是最悲惨的结果。
就中国而言,情况当然不例外,中金就认为鉴于6月份中国PMI数据萎靡,尤其内部自主增长动能在短期内不可能走强,可能会在今后的就业市场有所反映。
另外,在解释汇丰银行发布的中国6月份PMI指数时,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也指出,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进一步放缓的可能,这会给就业市场带来压力。
全球或迎新一轮刺激政策
在几乎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经济困境,制造业指数陷入荣枯线以下或接近荣枯线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刺激政策或将不可避免。
对中国经济而言,各大机构已经预测,下半年中国货币和财政政策都会放松。
其中,中金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则在其6月2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7月中上旬市场资金面也将重现紧张态势,央行可能会于7月份降息,8月份降准”,但同时表示,“如果房地产市场有明显回升,将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减低四季度再次降息的概率。”
同样,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滨在7月1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三季度央行可能会有一次降息、两次降准,7月份的降准幅度可能为50个基点。”这与野村证券的预期相同。
而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本周都将举行议息会议,市场已经普遍预期两央行均将开启新一轮的刺激计划。包括高盛、野村、渣打、花旗等都认为欧洲央行本周议息会议上的降息幅度将在25~50个基点之间;而英国央行或将推出新一轮的放量宽松政策,路透上周的调查结果显示,新增规模很可能是500亿英镑。预估中值显示,英国央行之后还会再追加250亿英镑。
美国尽管PMI数据高于预期,但美联储已经上调2012年失业率目标至8%左右,并且延长其扭转操作至今年年底,不过市场普遍预期,美国经济复苏虽然强于欧洲,但仍将持续很长时间,而且美联储也并未排除继续出台新一轮放量宽松政策的可能性。
对于日本而言,日本央行的资产购买计划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