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我国进入市场经济转型期,到1992年全面实行市场经济,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因为没有了政府既定计划的束缚,依靠自由市场的引导,企业更能够做出合理规划,在市场竞争中接受挑战,也在市场竞争中突围成长。
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三十多年来,游离于市场之外的,还有一张无形的手,在暗中“助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来自于政府对行业和企业的扶植。这张无形的手,其行为逻辑往往只有一种——推。通常,它会以巨大的助推力把某一行业推向高峰,行业之内,一夜之间就会王朝屹立、鼎盛至极。但这种推力是否是中国企业真正需要的,对于行业的发展是否真的能够起到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新能源行业中两个案例来加以解读。
案例一:政府助推光伏产业犹如过山车
2005年,中国首家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在美国上市,同年施正荣问鼎中国首富,由于巨大的财富效应,光伏产业引起“无数英雄竞折腰”,大量企业进入光伏产业,光伏企业和投资资金出现井喷式的增长。
与此同时,政府扶植那张隐形的手开始在光伏产业中粉墨登场。光伏作为一种新能源,符合国家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的战略,同时光伏产业投入高,能在短期内创造高额的GDP,一些地方政府从自身政绩出发,开始大力扶植光伏产业。
没有认真分析光伏产业前景,也没有对光伏市场做详细的论证,政府便开始对光伏产业进行大力扶植。从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到实际的财政补贴,许多政府纷纷将光伏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再细分到为光伏企业优先批地、税收补贴、电费补贴等,致使光伏产业在脱离市场导向下的情况下向着高投入、大规模、高产能的方向发展。据悉,2010年中国大陆光伏太阳能电池产量10.67GWp,占世界产量约44.66%,居世界首位;2011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量27.4吉瓦,产能却超过了50吉瓦,其中,中国就有30吉瓦以上的产能。中国的光伏产业就这样借助政府的“推力”,在发展速度和生产规模上,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然而,政府对于光伏产业的过度发展提供了错误性的政策鼓励,在把光伏产业推到顶峰的时候,却没能继续引领产业在市场竞争找对方向。由于在发展光伏产业之前,没能看到光伏市场主要在国外,同时核心技术也在国外的形势,当光伏产业遭受国外市场缩水而面临破产的时候,政府也只能显得束手无策。尽管政府将国内2020年的长期光伏装机容量目标从此前的20GW上调为50GW,但很显然,这个长期目标难以化解当前光伏产业破产的危机。
案例二:市场引导光热产业稳步前进
与光伏产业同属于绿色新能源领域的光热产业,但其发展路径却与光伏产业天壤之别。
从1978年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研制成功,到现在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实现产业化,年产量和保有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光热产业已经走过了30多年。在这三十年里,光热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市场结构,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体系,同时国内光热市场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产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