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小米是注定回避不了的话题。没有广告投放,却总能让业界打了鸡血样的追踪、跟进;销量刚过300万,就已经获得了三轮融资,并且公司估值达到40亿美元;……从来没有一家企业像小米这样,引起了硬件、软件乃至整个互联网的广泛讨论。
9月28日,小米公司通过微博向外界宣布,小米手机的销量已达到400万台。在此前9月20日的第三轮购买中,30万小米手机1S在4分12秒之内售罄,刷新了此前的记录,令业界瞠目结舌;小米2代工程机也已于9月22日限量发售,正式版将于10月中下旬发布。相较于其他手机厂商的举步维艰,小米公司以近乎“卫星”的速度在发展。
销量攀升带来了虚拟世界的繁荣。小米公司以40亿美元的估值仅次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网易,排名第五,已经超过盛大、携程等知名公司,是奇虎360的2倍;在手机公司的排行榜中,接近黑莓的49亿美元,同时相当于诺基亚市值的一半。
光环背后,是用户的不可承受之重。重启、漏光、发烧等问题频繁见诸于媒体报端,打开百度贴吧,主题帖子有16151条,其中反映小米质量、售后服务等情况占据了大多数;而在微博上,倾诉小米质量以及售后问题的比比皆是,米粉和米黑们争锋相对,寸步不让。如果从这块来判断,小米承诺的“软件+硬件+服务”的生态模式已经不攻自破。
业界的质疑并不局限于手机本身。真如雷军所说,小米暂时不考虑盈利,那么,前三笔风投就是“疯投”?40亿的估值又从何而来?线上的繁荣,难以在线下复制,水军到底发挥了多大的力量?如果小米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是硬件化的生存能走多远?仔细寻味,会发现其中的很多悖论和头尾不能兼顾的地方。
牛华网试图向一些专业人士求证,许多人以“不好说”、“不关注”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有人坦言:“仅凭两三款产品来评价一家公司似乎很不合理”。但是回归手机市场本身,从小米的利润、估值、渠道以及售后仍可看出一丝端倪。
利润迷雾
利润是小米公司刻意回避的话题,也是雷军做手机的第一个角色关键所在:移动互联网的布道者。在这个角色的扮演中,雷军一直对外宣称“不靠硬件本身赚钱”和“小米手机是微利”,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依靠软件和服务盈利”。
这也就意味着,小米向用户出售的是高性价比。然而,就是这一“高性价比”也被业界认为注入水分太多。南京易讯通于斌表示,“性价比是相对的,小米公司用期货模式蒙蔽了大多数人,对于用户来说,拿到手的小米手机已经过了保质期”,IT评论员孙永杰则认为,“性价比高是夸大了事实,同性能的产品比比皆是。”对于出现的上述两种情况,互联网观察家康国平归结为“买家与卖家的信息不对等”。
“小米靠的是互联网的口碑相传和社会化营销,但这对用户会产生一定的误导性。比如说,期货营销实质是产能不足,性价比高更像是简单的硬件堆砌,”孙永杰表示。
就连小米手机本身,康国平也并不买账,“我用过小米1的工程机,软硬件都不是很满意,称不上是移动互联网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