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概念最初在德国学界和产业界的建议与推动下形成,并上升为德国的国家战略。如今,“工业4.0”已风靡全球,成为投资者耳熟能详的热词。
《第一财经日报》日前走访了工业4.0的故乡——德国,实地探访了博世等汽车工厂,对工业4.0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
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德国人工智能研究所首席执行官兼科学总监、德国工业4.0工作集团人类资源部主席沃夫冈·瓦尔斯特(WolfgangWahlster)告诉记者,在德国,目前已有包括博世在内的企业开始尝试工业4.0的发展模式。他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德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互联网在未来10年内将会在产业界全面推广。
已有德国企业尝试工业4.0
第一财经日报:德国工业4.0计划,对现在的产业生产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瓦尔斯特:工业4.0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高度个性化的产品升级制造,而成本相当于大机器生产的成本,不很昂贵。这也就意味着大生产可以用新的方式进行。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低价值生产的产业方式会与高技术进行混合,可以用同一个工厂,来生产越来越多不同的产品。在过去,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通过传统的大生产方式,生产标准化的同一产品,当然这依然有市场。但是,现在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更新很快,这就需要我们改变生产方式。
日报:工业4.0目前仍然停留在蓝图和试验阶段还是已经在德国公司开始广泛运用?
瓦尔斯特: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如果你准备建造一个全新的工厂,当然直接运用最先进的工业4.0技术是最好的。在德国已经有这样的工厂建成。据我们所知,有三个这样的工厂在去年建成,就是以工业4.0的技术理论原则来建造的。
其次,我们也可以将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系统进行技术更新,逐渐转化到网络系统。这也有一些实例,比如,博世公司就有一个工厂一方面继续运用以前的生产技术和模式,另一方面又有部分已经完全更新到工业4.0的网络生产模式。当然,这些更新和改变都需要时间来循序渐进。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我相信大概在德国完成这样的转变至少约需要10年时间。过去一年,只有5家工厂实现了这样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更新和转变。
日报:现在哪些行业已经开始采用?
瓦尔斯特:从长期来看,智能工厂会在很多产业推广实现。但目前来看,其中“剪裁式”生产方式,即按个人需求定制的个性化生产方式,在汽车产业被运用了一段时间,但量很小。比如宝马工厂大概一年有两辆汽车是按“个人化”设计制造的。又比如食品工业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步伐很快。举例而言,工厂生产麦片产品,可以通过网络先获得你想要的成分组合,然后根据你的口味,生产出你想要的特定麦片。在奢侈品市场也有同样的例子。比如,你可以调制自己品味的香水。同时,香水包装上的图案等都可以个性化。
在传统工业里,包装上的改变都会相当困难,但是利用4.0技术,只要几分钟,就可以采用现有的机器生产新的包装。另外,长期来看,在医疗领域,我们已经开始在医药和药店领域开展相关研究,一旦成本降低,也可以得到个性化的运用。目前我们花费500~1000美元获得病人个体的基因序列,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个体的基因情况来提供药物。这就是个性化的药物生产。
工业4.0推广需要循序渐进
日报:作为政府战略计划,推进工业4.0一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那么目前在技术和资金方面有什么阻碍吗?
瓦尔斯特:对于德国来说,这是一股巨大的浪潮,政府对此有很大的支持,我们有很多中小企业也非常积极地参与到工业4.0的研究发展中来。对于公司来说,这是笔巨大的投资,他们从政府获得一定的补助和启动资金。因为是一股浪潮,所以,我们有IT技术协会、电子工程协会,以及很多公司和企业共同合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通过互联网实现的事务就是需要相互合作,才能使得机器与机器的对话得以实现。在德国,就业依赖工业程度很高,制造业的基础非常扎实。
日报:实现工业4.0有时间表吗?何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新的制造业模式获得全面应用?
瓦尔斯特:我认为在将来5~10年的时间吧。今后10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应用会在产业界全面推广,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我们有一些大型企业转型需要很大的投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和渠道帮助这些大型企业转型,晋级到另一个新的生产方式。
日报:工业4.0推广过程中,对中国市场有何考虑?和中国方面有什么合作吗?
瓦尔斯特:当然,中国是德国最大的生产技术输出国,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另外,有很多中国企业正在新建工厂,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直接利用工业4.0的技术。
现在在中国,有一些地区希望建立制造业,这样有机会直接引进最先进的技术。我相信,这一定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