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台商做圣诞灯的公司在2012年2月无预警深圳政府公文,要求它与同一工业区内的10余家公司,4月底前搬迁,腾出厂房好引进软体产业。没有动迁费,未来只有微薄的厂房租金收入。
圣诞灯到深圳是在20年前,当时台商到中国投资是皇帝等级接待大礼,如今一张命令,就要他结束20多年背井离乡累积的心血。
台商走入尾声!劳力密集、高污染厂都不受欢迎了
此刻仍在中国大陆奋斗的8.6万家台商,正面临着最后一役,生死存亡之战。谁,能够活着走出中国?
2006年后,出口退税减少、两税合一、劳动合同法、十二五规划工资翻一倍等连串政策,这一路上,中国其实早已敲锣打鼓,大声警告台商,你们的黄金年代,正一步步走进尾声。
两个计划也在中国大陆“试点”。一个是“腾笼换鸟”,把笼子腾空,旧的鸟赶出去,让新鸟进来。老鸟怎么办?自生自灭。很多靠劳力密集、生产效率不高、高污染的行业,都属于这种不受欢迎的鸟。
另一个是“筑巢引凤”,例如深圳改革开放30年后,变成全中国大陆绿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现在她只欢迎金融、物流、高新技术。如果你是“凤”,你来,我给好条件。
中国大陆十毒齐发!缺工、缺电,加上缺订单、缺前景
照此推估,未来5年里,现存近半的台商会消失,自愿退场或惨遭淘汰。富兰德林事业群总经理刘芳荣认为,“营业额不到新台币一亿元,毛利率在8%以内的台商,是极度危险的,因为他还有很多隐性成本没算进去。”
2011年中,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董事长陈明璋走过中国23个城市,与800多位台商会谈后,认为2011年,“大陆台商是十毒(十缺)齐发。”包括缺工、水、电、土地及资金,再加上原料、订单、油料、通路、前景,凑成十缺,变成台商的“凶年”。
环境越来越坏,而台商年龄却越来越老、健康越来越差。电子零配件厂陈老板的工厂,营收曾经超过50亿元,是隐身在台湾上市主机板厂背后,数一数二的供应商。但2008年,他毅然把整片工厂结束出售,接手的中国人,将这个曾经风华的厂,变成了仓库,就近服务数百米外的商圈。
大厂同样失色!华硕10年内,员工数从8万人减半
1999年,华硕选在苏州设厂(现已分割为和硕),这天,警车鸣笛开道,后方车内坐的,是首次到访的华硕董事长施崇棠;现任商务部部长、当时还只是苏州市长的陈德铭亲自接待。
短短不到10年里,华硕苏州员工数就从300人激增到8万人,成为江苏省出口总额第一名,六、七年前最风光时,接连好几年登上中国进出口总额第二名,仅次于鸿海富士康集团。现在华硕集团苏州厂样貌依旧,但员工数已锐减一半、剩下4万人,今年营收估计也只有5年前的水准。
抗争烧到内陆!沪士电高污染,遭黄石居民抵制
甩开高污染行业、低附加价值的产业升级策略,是珠江、长江、渤海三大沿海聚落,总数近两百个中大型工业园区,一致的目标。
楠梓电转投资的沪士电子今年五月决定在湖北武汉附近的黄石设厂,转移效益较差的中低阶产品。黄石政府特别为印刷电路板厂设立了专区,但急着抢业绩,没先做科学环评、与居民沟通,等到一张张的投资合约签下后,要动工了,民众却开始“上访”了。
上访,指的是民众群聚到上层机关抗议,规模从数十人到数百人都有,“最近黄石抗争得很厉害!”一位知情人士说,他上周才收到在广东中山投资的友人简讯,当地爆发上万人的抗争事件,消息被压了下来,原因众说纷纭,“这里的政府,一方面很强势,一方面却又很畏惧民众。”
但,最具杀伤力的,是中国经营制造业的能力,已超越台商。
陆企取代台商!中国员工变强,回头“杀”台湾老板
叶航10多岁就离家到上海当学徒,当时薪水“只够买一双鞋”,一路到被新加坡外商延揽至海外当主管,论技术、论工厂管理,叶航的能力让联德董事长徐启峰愿意掏出大笔钱,共同创业。2012年,叶航靠着产品升级,拿下宏达电、奥迪(Audi)、日本古河等客户,让营收翻倍。
更有中国员工青出于蓝,回头“杀”台湾老板的例子。
王来春,大陆人,21岁进入富士康当作业员,11年后,她自立门户、创设连接器厂,成为立讯董事长,还在深圳证交所挂牌,身价数10亿元。
她的同业,来自台湾的宣德却连亏5年。2012年3月,宣德以广东长安厂作嫁,与立讯合资人民币8千万元、设立新公司,宣德持股比率仅25%,营运全由对方主导。宣德董事长江长霖直言,现在标的客户是联想、中兴、华为,要打进这些中国公司,“陆资才有机会。”
工资飙涨最痛!18年增加逾8倍,让人受不了
比起管理难度,工资、保险暴增,更教台商受不了。“我算过,包含吃住所有费用,每人平均用人成本,2011年已经超过人民币5.8万,”沪士电发言人李明贵说,这个数字在1993年只有人民币6000元,18年来增加8.7倍。在本次超过30家台商的访谈过程中,工资飙涨,高居“令人头痛”排行榜第一名。
隔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第一百楼、金氏世界纪录“最高观光厅”的玻璃,往浦西方向望去,外滩的灯火已经点上。脚下正兴建的,是预计2014年完工、楼高118层的新地标——上海中心。
你可以别过头去,不看中国大陆这20年惊人的变化;但有一群人却必须正视它、接受它、甚至改变自己以迎合它。如果,你要向中国市场下战帖,好戏才刚开锣。(撰文:王毓雯,《商业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