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工,顾名思义“临时招聘的工人”,和正式工相比,这个群体游走于国家劳动合同制度之外。最近几年,“临时工”作为“肇事者”频频亮相,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2009年,网传“武汉硚口城管打死大学生”之事,硚口区长回应称,被打者是路边摆摊的小贩,而且并没有被打死,打人者是临时聘请的协管,属于临时工,已全部被辞退。
2011年,江西修水县某女警到派出所办理户口,与户政人员产生争执,抄起台面资料砸向办事居民。事后修水县公安局回应称,发飙女警并非在编警察,属于临时工,已被辞退。
诸如此类“相关部门”利用“临时工”之名“脱罪”事件不胜枚举……
其实,就在照明行业,上述案例也屡见不鲜。可怜的OEM厂家,经常不幸地被充当“临时工”的角色。
2012年8月21日,广东省质监局公布了自镇流LED产品质量省级专项监督抽查结果,共发现17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为73.9%,包括欧司朗,中山欧普等品牌赫然在列。
而就在此前,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市场在售可移式通用灯具进行了质量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共有13个批次商品不合格,其中也包括欧司朗和欧普两家企业。
品牌企业产品频上质量黑榜,承担责任本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外界更多的将矛头指向为其代工的OEM厂商。“躺着也中枪”,“甘做”替罪羊,成为众多国内照明代工企业的心酸和无奈。
庞大的代工产业
代工模式的优势在于,除了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能合理利用闲置产能,减少企业在生产环节的重复投入。除了拥有全球公认的潜力最大的照明市场,中国还拥有全球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因此,许多国际照明品牌企业都选择将中国作为其最主要的代工基地。
业内人士称,目前在照明行业,代工的现象非常严重。以全球最大照明电器生产商飞利浦为例,其照明产品基本都是代工。此外,国内品牌照明企业雷士、欧普等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代工的现象,特别是飞利浦、欧司朗等国际大品牌,代工产量一度接近公司总出货量的九成。
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LED行业一度成为投资“蓝海”。然而,由于上游核心技术以及设备的缺失,国内LED企业大多只能扎堆在投资门槛较低的中下游领域。
无论是展会,还是对LED照明企业的走访,“专注外销”始终是《高工LED》记者听到的频率最高的词。高工LED产业研究所(GLII)报告称,国内70%以上的LED照明产品出口海外市场。
事实上,使用国外芯片,甚至是国外技术,加工成照明光源或灯具再返销国外,冠以出口之名。或是贴上国外或是国内品牌企业的标签在国内销售,做ODM厂家,从而形成了国内LED领域数量庞大的OEM厂商队伍,其中不乏国内知名照明企业。
但往往OEM厂商,订单量受“雇主”左右,弹性收入,且利润微薄,与“临时工”无异。
质量门频现“临时工”成替罪羊
通常,品牌企业的照明产品都具有如下优点:质量优,性能好,价格贵。然而,近几年来,品牌企业照明产品却在多次质检部门的抽检中落马(表一)。
表一:品牌照明企业产品频陷“质量门”
数据来源:高工LED产业研究所(GLII)整理
品牌照明企业产品频陷“质量门”,消费者不禁心生疑虑。品牌企业的照明产品品质尚且不合格,那些称不上品牌的产品恐是不言而喻。
针对“质量门”事件,涉事企业对策如出一辙。
2011年4月,雷士照明宣布对所有初始光效不达标的5W节能灯紧急召回,涉及产品数量82.4万只,涉及金额超过千万元。而同期被检测出实际功率超标的飞利浦,将尚未售出的问题产品全部撤出卖场或专柜。至于已售出产品,两家企业均接受消费者退换货。
在国外,企业产品出现问题,除了需要全部召回,还会受到政府责罚。而在国内,却是走“出现问题,隐晦致歉,高调召回,退换产品”的流程。由于政府不问责,只召回,不赔偿已经成为行业常态。而且,往往国内企业高调召回问题质量产品,还能在消费者心理树立“诚信”的企业形象。
同时,节能灯的消费主体比较低端,维权意识普遍不强。《高工LED》记者曾就欧司朗、飞利浦照明产品质量门事件询问多位消费者,得出的回复往往是自己“认栽”。毕竟节能灯本身价格比较低,自己损失不大,虽然厂家可以退换货,但手续却过于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