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是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发电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主要包括的产业链条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片以及电池组件。整个光伏产业的利润几乎都集中在上游的多晶硅生产环节。顶峰时,多晶硅的利润率超过500%。2008年,多晶硅在中国上演了一出财富神话,一箱30公斤的多晶硅,售价一度高达10万元。
2011年的最后一个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针对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做出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初裁认定,但现在的价格却回落到了只有2万元,仅仅发展两年时间,这个被称为新能源的产业却被国务院常务会议认定为产能过剩的行业。
当前,多晶硅产业大事不断:我国对美、韩和欧等地多晶硅发起贸易壁垒调查;洛阳中硅、大全(重庆)等工厂停产;德国Wacker美国工厂投产时间推迟至2015年;韩国OCI公司暂停P4和P5工厂的建设;主要大厂如GCL、OCI、REC等企业出现亏损,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多晶硅为什么能带来如此巨大的财富?又为何其价格会出现如此大的落差?面对破灭的财富神话,匆忙上马的多晶硅企业将如何生存?
多晶硅产量和价格齐齐下滑,亏损巨大。受下游电池组件产能利用率不断调整、采购更加谨慎影响,预计第四季度多晶硅的价格将仍然处在下滑阶段。
多晶硅产品价格持续下滑。从我国海关统计数据看,9月份多晶硅平均进口价格较6月份同比下降8%。而根据REC公司公布的财报,其第三季度多晶硅价格环比下降10%,同比下降59%,而Wacker公司则表示其多晶硅价格同比下降40%,环比略有下降。受下游电池组件产能利用率不断调整、采购更加谨慎和多晶硅企业或下游企业为了清库存等影响,预计第四季度价格仍呈下滑趋势。
多晶硅进口量保持旺盛。我国7~9月份的多晶硅进口量分别为7127吨、7706吨和8719吨,1~9月份多晶硅进口量达到6.5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2.6万吨,占比达到40%;德国进口1.6万吨,占比24.6%;韩国进口1.53万吨,占比23.5%,预计全年进口量将超过8万吨。美国多晶硅进口量的增加主要源于REC的粒状硅,其工厂超过70%的产能为粒状硅,在REC关闭其硅片工厂后,粒状硅的消费主要在我国,加上其价格低,导致粒状硅大量出口至我国,但因质量差,用途明显受限。从这一方面来看,质量差的多晶硅使得我国这类企业发展有进一步受限。
企业生产状况呈下滑趋势。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双反等影响,下游电池组件出货不畅,第三季度多晶硅出货量普遍不理想,导致部分企业多晶硅库存增大,生产线产能利用率不足。如Wacker的产能利用率下降至80%,OCI的产能利用率也大幅下滑,REC公司也由于其硅烷气体的技改,产能利用率略有下降。我国多晶硅产能利用率则更低,洛阳中硅、大全(重庆)等工厂相继停产,开工的保利协鑫、亚洲硅业、四川瑞能等产能利用率也不足,而大全(新疆5000吨)、特变硅业(12000吨)、陕西天宏(3750吨)、内蒙古盾安(3000吨)和黄河上游(二期1250吨)也在开工调试生产线。
企业逐渐转向全面亏损。在库存控制方面,由于Wacker握有较多的长单,其根据合约情况调整产能利用率,库存控制较好。为使企业财务结构更为健康,一些多晶硅企业的扩产计划也在推迟,如Wacker将其在美国的多晶硅厂投产时间由2013年推迟到2015年,OCI也暂停了其P4和P5工厂的建厂计划等。我国多数多晶硅企业也难以幸免,第三季度企业的焦点主要在于去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