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晓
历经波折的中芯国际(00981.HK)正在慢慢重回轨道。
财报显示,2012年度,中芯国际销售额为17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9%,盈利1590万美元,终于实现全年扭亏为盈,是7年来的最好成绩。
这对于临危受命的邱慈云来说,无疑是最值得宽慰的事情,意味着中芯国际终于走出人事动荡的阴霾,打出了第一个翻身仗。邱慈云于2011年9月重返中芯国际担任CEO及执行董事,一年时间,使公司的毛利率由 1.4%逐步回升至19.9%。
业内研究机构认为,中芯国际受惠于低成本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相关业务,以及管理层在“扭转逆境”方面取得的进展。12年来,中芯国际在大陆的发展,与台积电的压制是分不开的。后者为全球排名第一的芯片代工大佬,全球市场份额高达60%,中芯国际则为全球排名第五。
翻身仗
调整策略后,中芯国际终于实现全年扭亏,而在一年之前,公司仍重亏高达2.46亿美元。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邱云慈认为,这是得益于产能利用率的提高。
自2012年第二季度,中芯国际整体产能利用率达到95%,当季转盈为710美元,此后的每季度分别盈利1200万美元和3970万美元。其中第四季度的销售额亦创历史新高,达4.86亿美元,同比增幅67.8%。随着生产效率的改善,公司毛利率也由此前的1.4%,恢复到2012年第二季度的24%,逐渐上升至27.5%,第四季度为19.9%,随之,第四季度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入为1.898亿美元,较上季度增加7080万美元。
对于第四季度业绩的增长,邱慈云解释,“动力主要来自于45/40纳米的技术开始进入量产,贡献的销售额比上一季增加三倍以上,占总销售额的2.6%”。他预计,2013年第一季度,公司毛利率会在17.5%至19.5%之间,营收将为增长1%至下降2%。
“去年第四季销售额创新高,表现强劲,预计2013年首季会温和回落,下半年业务会持续向上。”邱慈云表示。
邱慈云介绍,2013年,中芯国际用于制造运营的资本支出将约为6亿美元,其中多数用于12英寸芯片业务。“这个数字高于去年,主要用于建厂及扩产能”,他表示,上海芯片工厂主力研究40nm/45nm芯片技术,预计产能将由目前每月6000片增至年底每月1.2万片。北京新项目芯片厂工程则仍在进行中。
此外,中芯国际将会继续寻找发展机会,以改善工厂生产效率。
中芯国际的扩产计划已经从北京开始。目前,中芯国际与北京市政府合作的北京公司二期项目已经启动,成为北京市继京东方8.5代TFT-LCD生产线之后,又一个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的重大项目。
凭借该合作,中芯北京可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该项目总投资超过400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阶段项目计划2015年底完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1.9亿美元。该项目分两个阶段开发,未来将重点生产20至45纳米集成电路,最终有望达到每月生产7万块12寸晶圆的产能。
在HIS iSuppli中国区首席分析师顾文军看来,中芯国际终于进入到上升轨道。瑞信的研究报告亦认为,中芯国际受惠于低成本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相关业务,以及管理层在“扭转逆境”方面取得进展。
扭转逆境
12年来,中芯国际在大陆的发展,与台积电的压制是分不开的。后者为全球排名第一的芯片代工大佬,全球市场份额高达60%,中芯国际则为全球排名第五。
2009年,台积电对中芯国际有关知识产权的诉讼达成和解,中芯国际将向台积电分期四年支付2亿美元现金,此外,台积电还就此获得了中芯国际10%的股权。
这场诉讼却给中芯国际带来了大变化。在和解当天,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宣布卸任,此后,中芯国际便步入纷乱的人事内耗阶段,管理团队流失,公司策略几经更改。
2011年6月,张汝京之后的继任董事长江上舟去世,爆发了公司的控制权之争,在大股东大唐电信支持下,高管内斗愈加激烈,当年7月,CEO王宁国被挡在董事会门外愤而辞职,9月,股东方支持的COO杨士宁递交辞职报告。
在这一时期,“老将”邱慈云重返中芯国际,迅速掌舵,担任CEO兼执行董事。被称作“少一些霸气,强于沟通能力”邱慈云的出现,成为内部矛盾最好的处理结果——邱慈云曾于2001年追随创始人张汝京创办中芯国际,时任高级运营副总裁,有近30年的半导体产业经验。
中芯国际第三任董事长张文义,当时在发给员工的邮件中表示,邱慈云在技术研发、业务拓展、生产和经营管理等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对中芯国际及中国半导体市场了解广泛而深入,是带领公司“走向光明未来的最佳人选”。
然而,摆在邱慈云面前的却是管理层变更、业绩下降、行业不景气等多重命题。
上任伊始,邱慈云宣布的解困方案是,将改善运营、扭亏定为公司首要任务,对此前的经营战略进行调整,实施“短期用足现有产能,中期实现差异化,长期推进先进制程发展”的策略,要求对内要稳定团队,对外要保证订单。
2012年6月,中投减持7.21亿中芯股份,持股量降至11.28%。半年时间,台积电也迅速减持中芯国际,持股比例从10%迅速降至4%。
“如果要实现盈亏平衡,工厂的开工率就必须达到85%—90%左右”,彼时,邱慈云认为,重负亏损下的中芯国际开工率处于低位,半导体产业大环境低迷,客户的需求量下降,要提高开工率并不简单。
为此,公司决定资本支出放缓,“公司将关注点从产能调整至开工率,因此未来资本支出层面会相应放缓,除非客户需求表现特别强劲。”在具体操作上,邱慈云致力于改善生产管理和客户服务,在强化团队和促进营运上挽回客户,并致力于对中国大陆市场的深耕。
“此举直接获得的回报是,2012年,中芯国际的产能只增加了6%,销售收入却增长了50%,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邱慈云称。
此外,在市场策略上,邱慈云让团队将较多的资源和力量投入到通讯和消费市场,避免了计算市场的衰退,并且,从地域角度来看,公司超过一半的收入仍然来自于北美发达地区,通过与这些国际客户的合作,使中芯国际保持较高水准的运营。“但是,在战略部署上,我们始终对大陆本土的客户作战略性的倾斜。中芯国际在大陆具有天然的地域优势,近年来本地芯片设计公司发展迅速,使得公司受益良多。”邱慈云表示。
2012年,中芯国际65/55纳米工艺技术,贡献了公司1/3的销售收入,公司预期,45/40纳米的工艺技术将成为2013年主要的盈利增长点。目前,中芯国际在上海、北京以及天津已拥有超过20万片/月(折合8英寸芯片)的产能供应,而作为中国最先进的硅片生产基地的中芯国际北京厂,其量产规模仍在逐步扩大。
至此,邱慈云在重返中芯国际一年后,在产业环境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打出了首个漂亮的翻身仗。一直以来,亏损成为中芯国际的阴霾,公司仅在2004年上市第一年,和2010年获得过盈利。
差距
尽管如此,中芯国际与业内的差距仍十分明显。
摩根士丹利报告近期指出,虽然中芯国际管理层致力改善营运,但公司结构性问题仍未解决。即使公司产能使用率逾90%及销售创新高,仍仅获微利,中芯仍落后于领先的技术。
该报告尤其指出,“中芯国际的资本支出显著低于竞争对手”。大和报告也指出,资本开支受到限制,将影响中芯的长期盈利——“在低资本开支计划的背景下,中芯难以成功涉足28纳米技术,此外,至今仍未看到中芯40纳米生产能力扩大的任何重大信号。
对手却在大步向前。近日,中芯国际的最大竞争者台积电宣布,2013年资本开支将从去年的83亿美元增长至90亿美元。财报显示,台积电在2012财年,营收为17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5%,预计2013年第一季度营收将在34.4亿美元至35亿美元之间。
另有消息称,苹果公司将结束与竞争对手三星在处理器方面的合作,新合作方会是台积电。主要原因是,与三星相比,台积电是一家纯粹的代工厂商,可能永远不会与苹果在成品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产生竞争,且台积电是为数不多的拥有足够产能和先进技术的代工厂商。
台积电的发力,也加大了中芯国际的优势领域——中国大陆市场。2月19日,台积电宣布,将在2013年,在大陆再取得5个以上28纳米客户产品。自去年以来,台积电来自大陆业务的营收比重从3%提升至5%。
对此,邱慈云表示,国际上半导体制造业向亚洲转移的大趋势已不可阻挡,国内IC的需求量已经在世界上居于首位,加上中国国务院4号文件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鼓励和扶植发展国内半导体产业,给我们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外,国内的设计公司这几年发展相当迅猛,本土化产业链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好的机会。“目前,我们已经有30%的销售收入来自中国大陆,未来这个比例还将不断增长”,他指出,根据公司专注于高增长市场、致力于客户和市场导向的策略,中芯国际自2009年以来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营收平均增长率达到25%。
对于资本开支及技术提升上的质疑,邱慈云认为,“我们技术研发的基本原则还是满足客户需求,力争根据客户的需求,按时提供可靠的工艺技术。”他介绍,“我们预期在2013年底,完成32nm/28nm全套工艺的开发工作,并进入小批量试产,20nm节点的前期开发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在2013年,公司将继续加强与本土客户的紧密合作,开发具有差异化优势的技术和IP,要成为本土客户的首选代工厂”,邱慈云说,“我相信公司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将为公司的后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提供保证。”“中芯专注于不需要最先进生产程序的专业应用,服务具有独特性,这些平台日趋成熟,使中芯可提供更多成本敏感型的应用给新兴市场供应链,从而避免商业化竞争。”瑞信的研究报告如此指出。
作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的芯片代工企业,中芯国际发展的12年,带动了中国本土半导体发展。邱慈云认为,中国的IC代工业预计将在2015占全球的1/3。“海力士从濒临破产,上升到稳入全球十大代工企业之列,激励中国大陆半导体代工者要有后来者居上的信心。”邱慈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