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光伏企业遭遇降价退货,凸显市场纠结
有德国媒体昨日称,中国将不再对自欧盟进口的多晶硅征收惩罚性关税。昨天,接近商务部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商务部官员已确认该消息不实,中国尚未就此作出承诺,而中欧之间的价格承诺谈判也仍在进行中。另一方面,近期国内部分口岸连续出现多批光伏产品大额退货,这也反映了市场仍担心谈判破裂的可能。
反倾销初裁“难产”引猜测
“按照原先的计划,中国应该在7月4日前出台对欧盟太阳能级多晶硅反倾销初裁决定的公告。但时间过后,公告并未出来,这可能让海外媒体以为中国将‘不裁’了。”上述人士说。
记者拿到的一份“双反”日程表显示,对欧盟太阳能级多晶硅反倾销的初裁决定公告应于7月4日前出台,有关利害关系方应在初裁决定公告发布之日起10天内向调查机关提出书面评论;对美国、韩国太阳能级多晶硅反倾销初裁决定的公告则应在6月30日后的合理时间出台;反补贴初裁决定的公告是在反倾销初裁决定公告发布后的合理时间公布。
“按照流程,立案后通常都会有裁决,就像欧盟对华光伏产品也是先裁后谈判。除非在调查过程中情况发生变化,如多晶硅货紧价扬,倾销不成立。但目前,多晶硅市场仍然一片低迷。”上述人士表示,先裁然后以对等的价格承诺作为回应或具可行性。
另据他透露,中欧光伏价格承诺谈判原本上周五应结束,目前再度延期,预计7月中旬前应有结果。双方分歧主要在价格,欧盟要求中国光伏组件售价不低于每瓦0.65欧元,中方则提出每瓦0.5欧元。
“最终如果要谈成的话,则有可能双方妥协在每瓦0.6欧元,这相当于征收20%的关税。在这一价格水平下,中国只有少数成本控制较好的企业可实现出口微利。”上述人士说。
光伏企业遭遇降价退货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内还集中出现光伏产品大额退货的现象,这也反映了在谈判尚未最后落定背景下市场的纠结之情――贸易商仍担心8月6日欧盟会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
记者从浙江检疫检验部门了解到,近两月,宁波口岸连续出现多批光伏产品的大额退货,单批退运金额甚至超过100万美元。据检验检疫部门统计,去年7月至今,一年内浙江省7家光伏生产企业共遭受退货10批次,金额超过330万美元。
昨天,多地光伏企业向记者承认的确曾遭遇退货或降价的经历。
“去年欧盟刚启动双反之时,欧洲客户就向我们提出降价要求,今年初贸易争端升级时,对方还提出退货。”浙江绍兴某组件企业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对欧洲市场感到心灰意冷,全年计划已大幅降低对欧出口。目前公司订单不多,原先两个车间压缩成一个,靠少量代工订单维持。
而宁波一家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和欧洲客户都在紧张等待中欧光伏产品价格承诺谈判的结果,但预期仍较悲观,认为最低承诺价格将明显上涨,幅度应该不低于目前11.8%的临时反倾销税率。如此一来中国光伏产品在欧洲市场基本丧失价格优势,预计经销商类的客户将流失较厉害。
上述情况不止在浙江一地发生。江苏某光伏企业人士透露,公司产品主要出口欧美市场,前一阵欧洲客户突然提出降价30%,否则要求退货,公司被迫大规模停产。云南一家产品主要出口欧盟市场的光伏企业也承认有过类似遭遇。
浙江检验检疫部门对光伏企业给出了数条建议,认为要改变过去光伏企业靠出口贸易的状况,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设厂,或是加强与欧美国家的光伏技术项目的研发合作,通过入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欧美光伏企业投资,规避反倾销影响。其他企业则可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扩大国内市场。开拓海外新兴市场,将中国光伏市场向印度、东南亚等转移。
数家接受采访的企业均表示,依公司目前实力不太可能在海外设厂,只能尽量争取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