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正在积极开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消费产品,不仅希望借此打开美国市场,还有望获得重演三星和LG的成功历程。
以下为文章摘要:
押注Android
华为正在积极进军消费电子领域,不仅在北京的各大商场推广新款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甚至还参加了一场米兰时装秀,希望借此一改以往默默无闻的形象。
华为把智能手机的赌注压在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上,希望借此夺取苹果iPhone和三星Galaxy的份额,并敞开大门,接受外部技术。
华为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网络设备供应商,而且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实现1000亿美元的年收入,这也使得分析师十分看好华为进军消费市场的前景。
“我无法预测华为是否会成为亚洲的下一个三星,但肯定不能排除这种可能。”英国市场研究公司Ovum分析师马特·沃克(Matt Walker)说。
华为已经在网络设备市场超越了阿尔卡特朗讯和诺基亚西门子。现在,它还希望将今年的手机出货量翻番至6000万部,其中包括1500万部智能手机。
“我们希望在5年内成为全球手机出货量第3、收入第5的企业。”华为终端设备部门首席营销官徐昕泉一边把玩着手上的IDEOS智能手机,一边说。
根据华为此前的战略方向,消费者“不会在我们生产的产品上看到我们的品牌,但我们现在要改变这一战略。”他补充道。此时,铃声响了起来,他从口袋里拿出手机,这是一部iPhone。
几经请求后,华为罕见地允许媒体进入深圳研发中心,向外界展示其拓展消费领域的方式。这栋建筑里处处都体现了华为的创新力。
在第一层,华为研发团队展示了一系列仍在开发的产品,包括4G网卡、配备无线充电器的智能手机以及搭配透明外壳的时尚智能手机。
允许媒体访问研发中心本身就表明华为的战略变化。在走廊里,到处都贴着手绘的手机和平板电脑设计图。就在角落里,还放着一台不同寻常的3D打印机,可以帮助研发人员制作手机模型,从而更直观地体验他们的设计。
研发中心的访客和员工禁止携带相机和闪存卡,以免设计泄露。
“我在华为注意到很多有趣的创新。”华为首席手机设计总监哈根·芬得勒(Hagen Fendler)说,他去年从西门子跳槽到华为。
“20年前,欧洲几乎没有人听说过韩国LG,但现在,它是个大牌子。我认为华为也可能在中国市场获得同样的成就。”芬得勒说。他是华为从全球招聘来的众多外籍研发人员之一。
市场规模
尽管华为的网络设备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成功,但有一个市场仍然难以涉足,那就是美国。华为借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拓展美国市场。
随着网络设备业务在中国等市场进入平台期,华为希望通过快速增长的消费移动设备获得收入。从澳大利亚到肯尼亚,很多市场都能买到售价约1500元人民币的华为智能手机。
行业数据显示,2010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越PC,智能手机市场规模到2015年还将达到3414亿美元,其中四分之三来自于智能手机。
华为还在努力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而不是依靠经销商。业内人士认为,华为需要创造一个消费者认同的品牌,而且要依靠自己的营销渠道,而不是借助经销商。
障碍犹存
华为的快速增长以及全球触角已经提升了公司形象,但它雄心勃勃的海外扩张计划仍然遭遇了一些阻力,部分源于任正非领导下的华为所保持的一贯低调。
24年前,任正非仅靠2.1万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最近的《财富》杂志将任正非列为亚洲商界领袖榜第五位,仅次于三星董事长兼CEO李健熙。
消息人士称,任正非有两部手机,一部是华为手机,另外一部则是iPhone 4,这也体现出了华为的变化。
今年2月,由于美国担心国家安全问题,华为宣布放弃200万美元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 Technologies的计划。三年前,因为同样的原因,华为还曾经放弃对美国电信设备公司3Com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