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ic网址www.591ic.cn只做原装现货,欢迎购买咨询,想试用的会员可以去平台注册账户,注册好后可以随时联系!

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 光伏抄底者郑建明:顺风光电接盘尚德内幕

光伏抄底者郑建明:顺风光电接盘尚德内幕

光伏行业的寒冬里,尚德破产重整,赛维债务缠身,更多企业挣扎在亏损的边缘。

    正值行业哀鸿遍野之际,一位资本大鳄横空出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入光伏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控顺风,入赛维,联海润,救尚德,一个庞大的光伏帝国已然成型。尽管他以往的履历,与光伏毫不沾边。

    他就是郑建明,继施尚荣、彭小峰等人后,光伏业新的带头大哥。

    郑建明突然出现

    “我一直认为,尚德爆出的问题,跟行业中很多的企业比,真的不算什么。它的技术不能说领先,但是肯定不落后。它当时在各个环节都有非常不错的人才,而且它的渠道是整个行业公认最好的,仅从客户分布就可以看出来,同样规模的,尚德的客户量可能比其他的光伏公司多一倍甚至几倍。”深圳市大族光伏科技股份公司总经理王俊朝向记者表示,“很多时候,进入新兴市场尚德都是最早的。为什么尚德的产品到欧洲能比其他企业多卖几个点的价格?就是它的品牌,大家都认可。”

    但是,由于过度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无锡尚德还是走到了破产的边缘。2013年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对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

    重整期间,引入战略投资者接盘成为迫在眉睫的事。而包括国资背景的无锡国联,以及光伏行业龙头协鑫集团、天合光能、英利新能源等,都传出接盘的意向。

    然而,10月8日晚被暂定为战略投资候选人的,却并不是这几家公司,而是一家此前并不知名的小公司:江苏顺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为顺风光电的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郑建明。为了表示诚意,江苏顺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还砸下了5亿元定金。

    “这个已经比无锡市政府当初的期望要高。对政府来讲它肯定是鼓励的,而对尚德来讲有人接盘,也是求之不得的。毕竟以施博士为首的团队已经奋斗了这么多年,如果这个品牌就此消失,那也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第一代光伏人的梦想不能就此完全破灭了。”前述深圳光伏公司老总如此评论。

    郑建明的出现显得有些突兀。2013年6月28日,无锡尚德破产重整管理人向有意接盘的企业发出邀请函,最后共收到4份回复,分别来自英利集团、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北京普天新能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及中国西电集团,其中并没有顺风光电。

    外界有消息称,郑建明真正开始介入,是在8月份以后,当时他是直接与无锡市政府接触的,并且表态愿意承担无锡尚德的全部债务。9月24日,原定于当天举行的竞聘会议,由于郑建明的加入,被临时延期。10月8日晚,重整管理人组织评议小组对参与竞聘的重整方案进行评分,江苏顺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暂定为战略投资候选人。

    “从发展思路来看,顺风光电未来肯定是做光伏行业的下游电站那一块,对于中游这一块只是整合,因而可以保留尚德这个品牌,而这也是尚德股东或者当地政府愿意看到的,毕竟尚德品牌的影响力还是在的。而如果是同行天合、英利等公司接盘的话,就有可能失去尚德这个品牌。另外,收购中游生产组件,以后供给顺风光电下游电站的成本也会降低。”卓创资讯光伏分析师孙洁表示。

    北京麦健陆顾问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高级分析师刘文平评价道:“顺风的老板眼光挺好的,他知道这个行业是低谷,战略是对的。尚德确实有一部分资产还是不错的,关键就看价格多少、怎么买,因为它负债也比较高。”

    2013年5月22日,在无锡尚德申请破产重整后的第一次全体债权人会议上,529家债权人申报了总金额达173.96亿元的债权。经核实,共确认总债务107亿元,其中70亿来源于银行(行情专区),其他来自供应商。其资产则包括可供出售的P2和P3工厂产能,总计大约为1.5GW电池片和2.2GW组件;良好的品牌效应和销售渠道。有业内分析师预计,这部分资产的价值大约在60亿元左右。

    显然,在无锡尚德面前,顺风光电太过弱小:201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仅4亿元,亏损却高达6.72亿元。因此,市场上认为郑建明借机炒作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而在江苏海润光伏首席执行官杨怀进看来,现在恰恰是郑建明最有资格来谈无锡尚德整合的事情。“现在很多光伏企业,包括一些大的光伏企业,实际上资金状况并不好。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大家没挣钱、资金状况不好,却来整合无锡尚德,我觉得是比较勉强的。反过来,顺风光电是一个轻资产的公司,融资能力很强,他老板的背景又比较硬,他在这种形势下来抄底尚德,我觉得是很正常的。如果他不能抄底,其他人更不能抄底。”

    他认为,担心顺风光电没有能力收购无锡尚德的人,都是无知的,“他们不了解郑建明,也不了解他的背景和实力”。

    隐形大鳄出自国研中心

    据记者了解,郑建明此人颇为神秘,极少与媒体打交道。10月17日下午,记者联系到郑建明旗下明申集团内部人士戴汶,提出采访郑建明的要求。她表示:“这个蛮难的,他很少在上海,也不大和媒体打交道。”

    关于郑建明和他旗下公司的公开资料,也是少之又少。理财周报记者获得了一份于2010年5月出具的信贷评估报告,或许对郑建明的认识有所帮助。

    报告显示,郑建明(又名郑见明)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海南特区时报》副社长等职务。他以地产起家,在上海、海南等地有多个实业布局,旗下主要有上海明申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钱江实业有限公司等,前者主业是房地产(行情专区)开发,后者目前从事物业经营。

    记者注意到,郑建明在房地产开发上采取的重要方式就是抄底,之后此法亦运用于其他行业,且屡试不爽。

    比如他对钱江实业的最初定位,就是主要在上海进行烂尾楼的收购开发,包括浩润苑、钱江大厦、钱江商务广场等项目。

    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风暴冲击,香港楼市价格迅速腰斩,郑建明又毅然进军香港,专炒写字楼,从2002年起5年间共赚5亿港元,名震全港。

    2000年左右,正值海南出手整顿烂尾楼之际,郑见明嗅到其中商机,重返海南房地产市场,在收购一些烂尾楼的同时,又在三亚、海口等地拿地3000余亩。2004年以后,郑建明不断拓展二三线城市,在成功开发无锡高尔夫球场的同时,又在杭州、贵州清镇等地拥有一定的项目储备。

    由于介入时机合适,郑建明的拿地成本极低,比如海南三亚新佳鹿回头项目。早在1992年,海南省政府就批准整体开发三亚鹿回头半岛,将土地出让给三亚鹿回头旅游区开发总公司,作为旅游区开发用地,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未有实质性进展。


分享到: